被称作 “AI 老中医” 的中医四诊仪,借助高清成像、传感、声学分析等现代技术,搭配 AI 算法与中医大数据,把传统中医模糊、依赖经验的 “望闻问切” 转化为可量化、标准化的检测流程,具体的 “诊疗” 方式如下:
望诊:像素级解析面色与舌象
传统望诊靠肉眼观察面色、舌象等,易受主观经验影响,而仪器能实现更精准的细节捕捉。它会用 2000 万像素广角镜头或多光谱成像设备,采集面部和舌部影像。对面部,可分析不同面色的光谱反射率与饱和度,比如区分气滞血瘀的青黑和寒凝血瘀的青紫,还能通过面色黄的饱和度判断是脾虚失运还是湿热内蕴;对舌象,会通过 AI 算法三维建模,精准识别舌质的颜色、胖瘦、裂纹,以及舌苔的厚薄、润燥、颜色等 12 项指标,像舌苔白厚腻且舌边有齿痕,就会提示寒湿困脾。
闻诊:声波解码声息异常
该环节突破了人耳对声音细微差别的辨识局限。中医四诊仪器通过高灵敏度麦克风,采集患者说话、呼吸、咳嗽等声音信号,再提取基频、语速、呼吸间隔等声学参数做分析。比如实热证者语音基频偏高、声音洪亮,虚寒证者基频偏低、声音低微;肝气郁结者常语速偏快或卡顿。同时,它还能捕捉异常呼吸音的早期信号,像哮喘患者未发作时的细微哮鸣音先兆,或是痰湿证患者沉闷的低频咳嗽声,为肺、肝等脏腑的健康判断提供依据。

问诊:智能问卷覆盖健康细节
中医四诊仪器摒弃了传统问诊中易遗漏关键信息的问题,内置贴合中医理论的个性化问卷模块。检测时会通过人机交互,向患者询问饮食、睡眠、二便、病史、生活习惯等内容。部分高端设备还依托如砭石大模型这类核心技术,结合近 2000 部中医典籍和海量病历,能根据患者初步体征灵活调整问卷侧重点。比如针对面色偏黄的患者,会额外询问是否有腹胀、食欲不振等脾虚相关症状,最终整合信息全面评估患者健康状态。
切诊:数字化还原脉象特征
中医四诊仪这一模块解决了传统切诊脉象 “只可意会不可言传” 的难题。仪器配备 96 通道高精度压力传感器阵列等设备,能模拟中医师 “举、按、寻” 的切脉手法,精准采集寸、关、尺三部脉象的压力波形、频率、力度和节律等数据。随后系统会对数据进行分析,自动识别浮、沉、迟、数等 16 种典型脉象,比如浮脉提示表证,迟脉多与寒证相关。这些数字化的脉象数据还会生成可视化脉图,让抽象的脉象变得直观可查。
13616379298(微信同号)